信息披露 每日晨讯 国泰视点 资智通鉴 线上沙龙

每日晨讯:400亿元3年期央票今发行 月度提准压力减轻 时间:2011-05-12


 

国泰基金每日晨讯 2011年05月12日

 早盘焦点


【宏观政策】


400亿元3年期央票今发行 月度提准压力减轻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今天,央行将在银行间市场发行400亿元3年期央票,这是该品种在时隔5个月后再度出山。央行还将发行500亿元3月期央票,较上周大幅增加了440亿元。分析人士指出,3年期央票的回归,将令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发挥更大的资金回笼作用,未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则有望放缓。不过,由于通胀压力较大,货币政策紧缩趋势不会改变。


四月数据引发五月加息分歧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3%,涨幅比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3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多数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增速的回落有助于缓解当前通货膨胀水平。CPI的回落则预示着物价上涨的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但是由于当前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压力仍大 ,仍不可掉以轻心。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112项具体成果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为期两天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10日在华盛顿结束。双方发表了《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成果清单》,涉及能源、环境、科技、交通、林业、气候变化等多领域合作成果。中美经济对话成果,对能源、科技等行业产生有益影响


【国内市场】

164家公司中报预增 三大行业增长超预期 来源:证券日报

  目前,沪深两市共有751家上市公司发布2011年度中报业绩预告,有580家公司今年中期业绩报喜,占比77.23%。其中,预增164家,略增288家,续盈97家,扭亏31家。从预增角度来看,大部分公司今年上半年利润超预期增长主要是受国际经济复苏的影响,促进此类上市公司销售量的上升,增强了公司盈利能力。这些公司主要集中于建筑建材、纺织服装、化工等三大行业。


135家绩优公司孕育今年13%牛股
来源:证券时报

  今年以来二级市场的热点在于重组、涉矿、业绩等几大焦点。统计发现753家公司对中期业绩进行了预测,其中135家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 50%以上的同时预计上半年也将继续保持50%以上的增长。而在二级市场上,这些业绩高速稳步增长的公司也成了众多投资者的掘金之地,135家公司中孕育出13%的市场牛股。


游资继续增仓题材股
来源:证券时报

  周三大盘冲高回落,放量收阴,股指四连阳走势被终结。不过当天两市仍有15只非ST个股涨停,其中大部分为题材股,权重股普遍弱势。


【国际市场】

综述:道指收跌1.02% 纳指下滑0.93% 来源:新浪财经

   美东时间5月10日16:00(北京时间5月11日04:0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75.91点,收于12,760.59点,涨幅0.60%;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28.64点,收于2,871.89点,涨幅1.01%;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0.89点,收于1,357.18点,涨幅 0.81%。美国股市上涨,利多A股。


英国央行预计年底前加息
来源:中国证券报

   英国央行5月11日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通胀报告表示,当季英国经济增长前景恶化,中期增长前景将不及2月份预期的2.6%;与此同时,英国通胀水平短期将“明显走高”,今年内突破5%的可能性极大,预计到2013年通胀率将恢复至目标水平2%。该行称,作出上述通胀预期的基础是,在2011年底前加息,并于2012年第三季度将利率提高至1.5%。


 今日国泰


   国泰基金沙骎探寻基金“人才荒”破解之路(一)  上海证券报 2011-5-12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6年末全国基金从业人员的在册人数为2890人,两年后的2008年底实现翻番增至5166人,又两年后的2011年初,这一数目进一步扩充至8217人,短短4年间膨胀了三倍。即便如此爆发式的增长,年末年初的“跳槽和挖角大战”依然每年上演。


  作为金融业中薪酬水平最具吸引力、人才供需瓶颈最明显、行业流动率较高的子行业之一,“十二岁” 的内地公募基金行业迄今仍无法从“人才饥渴”中完全走出,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依然迫切,对于骨干流失的担忧依然强烈。如何招募、培养、储备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是全行业绕不开的话题。


  哪个方面人才都缺


  年初的一次采访中,一家新基金公司老总在回答“公司最需要哪方面人才”的问题时,给出了惊人的答案:“人才?我们哪个方面都缺啊……”


  另一个场合上,一家基金公司老总在一次访谈后拉着一名记者的手说,“上次你推荐的几个人不错,如果有合适的再给我介绍几个吧。”


  这是行业的真实侧面。


  虽然基金从业人员因为较高的工资待遇、较大的事业发展空间,以及随之而来的竞争压力,成为很多行业以外人士眼中的“金领”。但这个行业却一直被人才荒所困扰,而且缺口越来越大。


  可资证明的是,近几年来基金公司日益加大的招聘力度。主流财经媒体上的显要位置经常看到基金公司的招聘广告,越来越多的猎头公司加入为基金公司招聘人才的大潮流。招聘的职位涉及方方面面,从公司总经理到市场总监、投资总监,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再到客服员工,无所不包。


  投研人员的缺口是最受关注,也最为显化。根据相关基金公告,在有公告数据的628位基金经理中,只担任1只基金管理工作的基金经理为304人,占比48.41%,不足一半。而同时管理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有208人,占基金经理总人数的33.12%,还有116名基金经理管理3只甚至更多只的基金,占比18.47%。有3名基金经理以单独或与他人共同管理的形式分别执掌着8只基金产品。


  “基金经理出现如此普遍的"一拖多"的现象,一方面可能缘于基金经理能力突出,另一方面恐怕也反映出行业内存在的人才短缺问题。” 分析人士如是说。


  从近几年的数据看,基金经理乃至基金高管的变动量呈上升趋势,兴业基金的副总经理徐天舒曾在微博上感叹一次行业高管会议:(这种会议)已经有几年没开了,大家都说,岁岁年年人不同,又少了许多旧面孔。


  “不能简单地说行业"缺人",而应该说是"缺合适的人"。”南方一家基金公司的老总认为: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历程并不算长,并没有积累出相当数量的“老资历”人才;部分有一定经验的人才又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离开了公募行业,因而造成了目前“一将难求”的局面。


  “归根到底,是基金行业的高质量人才建设没有与行业发展相匹配。”某基金研究机构总监分析说。2006年、2007年市场迎来牛市行情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爆发性增长,很多基金公司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没有提早做好准备,措手不及;目前,伴随新基金产品多通道审批制度的深入实施,基金数量快速增长,“资历尚浅”的投研人员被火线提拔至基金经理等重要岗位。上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现象充分反映了基金在培养行业人才方面总体落后的情景。


  “投研人员的培养需要时间,"数量"上的问题好解决,"质量"上的问题则需要历练和积淀。”北京一家大型基金投资总监则分析表示。粗略统计,目前825只开放式基金中,有近200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做投资年限低于1年,占比近25%;而1年至2年的达到240位,即担任基金经理经验低于2年的人数占比达到了53%。


  “13亿人口,找不到11个能踢好球的”。现如今,这话套用在年轻的基金行业身上,或许已不单纯只是句玩笑。

                                            (未完待续)

 

            以上信息来自:BLoomberg       

 

上一篇     下一篇     |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