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 每日晨讯 国泰视点 资智通鉴 线上沙龙

每日晨讯: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时间:2011-05-13


 

国泰基金每日晨讯 2011年05月13日

 早盘焦点


【宏观政策】


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来源:新浪财经

  央行12日宣布,从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央行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的高位。


李克强:减少国际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 防范全球性通胀
来源:证券日报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论坛会议上表示,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实施宏观政策应兼顾对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影响,减少国际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防范全球性通货膨胀。国内CPI数据局高不下,总理讲话预示了政策紧缩或仍将继续。


新产业目录首次鼓励保障房建设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与2005年版目录相比,“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首次进入新版指导目录,这意味着一直困扰保障性住房的资金问题有望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从制度创新、资本市场再融资等方面获得更多的破解路径。在商品房持续受压的情况下,保障房建设的发展,将为房企提供另一条发展道路,对地产行业产生利好。


【国内市场】

业绩持续增长+中报预喜 圈定十大白马股 来源:证券日报

  价值投资是证券市场永恒的主题之一,如何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是投资者关注的话题。市场研究中心对2008年中报至2010年上市公司中报净利润增长情况进行统计,结合最新中报预喜公司的情况,发现目前2153家A股公司中,有75家公司实现连续三年中报净利润持续增长。


大盘看法分歧加剧 行业集中看好机械设备
来源:证券时报

  上证指数2010年第一季度累计上涨幅4.27%,对比大盘涨幅,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券商理财产品出现了明显减持,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出现小幅减持,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出现了大幅增持,可见六大类机构对二季度A股市场看法分歧,一季度操作差异化明显。从实际走势看,自4月中旬以来市场持续下挫,券商理财产品、社保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对第二季度市场的判断相对准确。


四类型公司或成中期预增黑马
来源:证券时报

  截至本周三,2175家上市公司中共751家公司预告半年度业绩,业绩预喜580家,业绩不确定11家,业绩预喜比例达77.2%;预增超100%的105家,预增超1000%的11家。靓丽半年报已在股价有反映,英特集团股价本周连续大涨,海隆软件两周内呈70度角上扬,布局中报预增高成长股不失为良策。


【国际市场】


综述:道指收高0.52% 纳指上扬0.63%
% 来源:新浪财经

   美东时间5月12日16:00(北京时间5月13日04:0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65.89点,收于12,695.92点,涨幅0.52%;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17.98点,收于2,863.04点,涨幅0.63%;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6.57点,收于1,348.65点,涨幅0.49%。美国股市收高,利多A股。分析师认为,期货市场与股市同步收高暗示着华尔街期盼美联储继续实行刺激政策。


纽约原油期货收盘上涨0.8%
来源:新浪财经

   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6月份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76美分,报收于每桶98.97美元,涨幅为0.8%,盘中曾最高触及每桶100.49美元,最低则触及每桶95.25美元。国际油价反弹,利多国内石油、能源板块。


 今日国泰


 国泰基金沙骎探寻基金“人才荒”破解之路(二)  上海证券报 2011-5-12


  不拘一格招人才


  缺人就要招人,财大气粗的基金公司在出手方面也不会小气。


  留心一下基金高管和投资人员的简历就可以发现,基金行业的“延揽人才”之手,近几年来越伸越远


  从行业属性来说,1998年至1999年里,基金行业的人才主要来自大股东和学校(少数来自监管层)。主要管理人员更是基本上股东人才包打天下。当时的南方证券、上海国投、国泰证券、华夏证券等分别牵头建立了国内第一批基金管理公司,相关公司的筹备人员也大批进入各家公司。


  而如今,基金业早已不满足于在行业内或性质接近的券商、银行业吸收人才。2005年以来,大型制造业、快速消费品、信托保险、学界、私募投资等各类行业的人才纷纷进入基金管理行业。快速消费品的从业人员做渠道,传媒从业者做营销,海外对冲基金人士上台担任基金经理,保险公司高管出任市场总监。“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风气日渐浓厚。


  2008年后,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基金行业人才的地域属性也进一步扩张,不再“本地化”,近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远则美国华尔街、新加坡、法国、意大利,大量的全球金融人才也纷纷流入。一位香港籍基金公司老总甚至表示,内地的岗位相比香港的岗位优势越来越明显。“以前是职位高,现在是收入也高了。”


  当然,学校仍旧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大学应届毕业生因为“引进成本低廉”而成为不少基金公司争夺的资源。据了解,一些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近几年几乎每年都会花大力气在北大、清华等国内优秀高校进行招聘,并且通过组织夏令营、论坛等形式与高校学生建立长期联系,培养潜在资源。


  但潜在资源有限,压力淘汰也无边。应届毕业生的“成才率”和“成才周期”一直考验着基金公司老总的神经。一家公司老总曾经透露,2008年招聘的一批研究员,最后留岗的只剩下20%。十有其二的“成长率”,可能也让很多公司感到心焦。一位投资总监称,“一般情况下,从高校毕业招聘算起,如果新成员勤奋、受到较好的引导培养、研究的行业也不算太复杂,基本上经过两年左右时间可以成为中级研究员;经过内部评价,优秀考核,差不多四年能做到高级研究员。时间周期确实较长。”虽然人才的积累需要时间,但来自行业内外的激烈竞争使得基金公司无法把人才荒的问题全部留给“时间”去解决。面对持续的人才需求挑战,基金公司尝试用“内外兼修”的方式来应对“缺血”的尴尬。


  嘉实基金副总经理戴京焦表示,目前市场人才竞争激烈,因此要在“开源”方面加大力度。“基数做大了,从沙粒中发现金子的概率也就提升了”。


  戴京焦同时也表示,这样的一种“开源”并非无所顾忌,公司内部会有一个非常明晰的安排。“公司鼓励新成员通过在投资小组的交叉学习交流中得以触类旁通的成长,这是一个较好的人才备份的方式;不过新成员在不够级别的情况下,只能分享符合自己身份的研究成果,而不能以自己的名字出报告。”


  除了“开挖处女地”,不少基金公司也对“精耕熟土”情有独钟。南方基金人力资源总监张德伦介绍,近年来公司通过社会招聘陆续引进了一批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如投资总监邱国鹭有过10年华尔街和对冲基金的工作经验;研究总监史博、基金经理李源海也是国内著名投资高手;策略投资部总监的刘治平具有数十年的海外数量化投资经验等。


  分析人士称,招聘应届毕业生、抄底华尔街、公司互挖墙脚,从外部引进人才进行补血的方式较为直接,但并非就能“一步到位”。该人士表示,水土不服的现象并不少见,曾经出现过基金公司高薪聘请的投资总监级人物,因无法适应公司内部环境并融入投研团队,履新不久便匆匆挂靴而去;此外,过于倚重“外向型”招揽人才模式,也可能使得公司“本土”员工的职业发展愿景无法实现,从而挫伤“自己人”的工作积极性,为别的基金公司挖自己墙脚埋下隐患。


  因此,不少基金公司都表示,在适当引进人才的同时,自己的补血方式以“内生”为主。


  “目前是根据需求谨慎地从外部引入新鲜血液,不是特别想去挖人家的人,我对内部团队人才的质量还是很有信心的。今后更多会考虑从内部往上提升,而不是说太依赖从外部来找人。”一家北京基金公司的副总表示,其目前较为重视的是最基层的基础投研大平台的人力建设,“我觉得我们还需要增加最基层的投研人才。”

                                            (未完待续)

 

            以上信息来自:BLoomberg       

 

上一篇     下一篇     |     关闭本页      打印本页